路 6路 8路 10路 數字智能消防巡檢柜22KW技術特性:
1、自動巡檢。對消防泵、噴淋泵、穩(wěn)壓泵的低頻和噴霧泵低速自運巡檢控制;
2、周期可調。168小時(可調),每次巡檢單泵巡檢時間為2分鐘(可調),巡檢周期及巡檢時間亦可根據
實際要求從幾分鐘到幾天任意。
3、可控。消防發(fā)生時,可編程控制器接到消防命令后會自動瞬時停止巡檢,啟動消防泵,消防結束手
動關機。
4、故障記憶。設備具有聲、光及故障記憶功能,操作為中文菜單清晰易懂,可記憶短路、缺相、過流、
過電壓、欠電壓,通訊等故障便于運行人員檢修操作。
5、巡檢回路。大回路16(特殊可定制)。
6、巡檢大功率。單臺22KW。
近年來,我國一些裝備制造企業(yè)加快“走出去”,在以開放促轉型方面積累了有益經驗,認識到了差距與不足。記者了解到,在助推裝備制造轉型升級的問題上,通過“海外本土化”,建立海外研發(fā)窗口是一條重要經驗。
面對國內軸承產能過剩日益加劇,遼寧瓦房店軸承集團不得不想方設法“走出去”,進軍國際高端市場。董事長孟偉說,一些國際跨國巨頭正在全球尋找新的軸承配套供應商,形成新的穩(wěn)定供應鏈,此輪機遇期只有3至5年。
“但高端產品的核心技術很難引進,自主研發(fā)又會錯過機遇期”,孟偉說,終我們決定通過“海外本土化”,建立海外研發(fā)窗口快速獲得高端客戶認同。目前,瓦軸已與西門子股份公司等全球20家知名企業(yè)建立了戰(zhàn)略聯(lián)盟,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將30%的汽車軸承訂單給了瓦軸。通過高端裝備“走出去”,瓦軸帶動了自身的轉型升級,近兩年間,高端產品占比由10%上升至15%。
同樣是裝備零部件企業(yè)的遼寧福鞍重工股份有限公司,是一家立廠之初就將產品定位于高端的民營企業(yè)。母公司遼寧福鞍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回學奇介紹,作為僅有十年成長史的行業(yè)內“新兵”,福鞍重工已成為美國通用電氣集團、法國阿爾斯通公司等世界一流企業(yè)的鋼鑄件供應商。其中,為美國通用電氣集團提供的軌道交通轉向架產品處于行業(yè)內水平,每年為企業(yè)帶來近2億產值,美國通用電氣集團還在不斷增加訂單。
說到其中的“秘訣”,回學奇表示,主要靠的就是定位高端的決心和從中學到的精益求精的生產態(tài)度。“國內的客戶只要求產品的質量達標,但國際一流企業(yè)要求對生產全流程進行監(jiān)控,甚至連工人是否戴耳塞、是否戴口罩都包括在內。我們就是通過與它們合作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管理水平,完善生產工藝,才讓高端裝備‘走出去’的路越來越暢。”
哈爾濱電氣國際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是我國大型電力工程總承包企業(yè)。董事長郭宇表示,在長期與美國通用電氣等國際巨頭合作過程中,企業(yè)意識到贏得高端市場僅憑產品高端還不夠,還要讓管理、服務、制造上創(chuàng)新升級。企業(yè)堅持走管理創(chuàng)新之路,現已建立起一套貫穿項目建設全過程的管理和控制方法與體系,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成功承建了50多個大型電站交鑰匙工程,在自身轉型升級上取得了長足進步。
采訪中,一些企業(yè)人士表示,雖然東北高端裝備“走出去”讓企業(yè)在海外高端市場上得到了錘煉,促進了自身的轉型升級,但在管理水平、品牌認可度等方面仍與國際一流企業(yè)存在一定差距,成為企業(yè)實現深度轉型發(fā)展、高端裝備“走出去”的主要制約因素。
一是管理創(chuàng)新任重道遠。孟偉表示,很多東北裝備制造業(yè)的企業(yè)有一流的廠房、一流的設備,卻生產不出一流的產品,在管理等方面“軟件”發(fā)展比較滯后是其中的重要原因,也是制約企業(yè)進一步轉型升級,推動高端裝備“走出去”的重要因素。
二是人力資源制約問題突出。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列表示,目前來自內部的突出挑戰(zhàn)是“人才缺乏問題”。這些年隨著海外市場的日益拓展,對人才需求就更加迫切。
三是部分具有成長潛力的企業(yè)遇到融資瓶頸。沈陽機床廠在數控機床水平,生產的I5機床受到海外市場青睞。但企業(yè)在融資上處處碰壁,難以擴大生產規(guī)模,無法將出口做大做強。
記者調研發(fā)現,近年來,從高鐵、核電到機床、工程器械,我國重大裝備“走出去”呈現良好態(tài)勢且潛力巨大,但也要看到,我國相關企業(yè)也面臨日益復雜、嚴峻的外部輿論環(huán)境和價值認同考驗,不僅多數項目都曾因為輿論爭議而遭遇“一波三折”的被動局面,有的甚至因“負面輿論”出現反復甚至顛覆性情況。
梳理圍繞高鐵、核電、大飛機、工程裝備等領域的“走出去”案例可以看到,圍繞我國企業(yè)“走出去”的“輿論戰(zhàn)”壓力首先集中技術領域。以高鐵為例,從京滬高鐵著手申請海外專利開始到近期的泰國、印尼、印度等高鐵項目競標,日本一方面公開質疑中國高鐵的“自主性”,不斷指責中國高鐵“山寨”了日本的新干線技術,另一方面又對中國高鐵的性提出了公開質疑,形成了持續(xù)不斷的輿論攻勢,以此作為影響中國高鐵“走出去”的一項重要手段。
其次,對我重大裝備制造業(yè)“走出去”的市場前景發(fā)起“輿論戰(zhàn)”也是一種常見行動。去年以來,歐美一些媒體就一直對我國產大飛機項目特別是C919項目的產業(yè)前景表示悲觀,有的報道甚至可以用“冷嘲熱諷”來形容,給我國產的大客機贏取國際市場認可造成了一定的障礙。
該如何看待當前我國裝備制造業(yè)“走出去”遭遇的輿論困境?有專家就認為,由于重大裝備制造業(yè)投資大、回報期長、技術門檻高,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就基本上形成了少數國家事實性壟斷的市場格局,“中國幾乎是一個在多個領域同時向既有格局發(fā)起挑戰(zhàn)的國家,考慮到競爭對手同時也都是國際話語權較強的西方主要經濟體,‘被輿論’將是中國企業(yè)必須經歷的長期考驗。”
此外,由于政治制度不同,導致一些非經濟因素也會成為我國企業(yè)參與招標、建設和運營過程中的輿論焦點;同時,由于“走出去”時間較短、不熟悉國際規(guī)則,我國企業(yè)在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也容易在公眾溝通等方面“授人以柄”,客觀上也造成了一些重大項目輿情多發(fā)、頻發(fā)的局面出現。
“不宣傳不行,過于高調也不行”,有關專家認為,從操作層面出發(fā),我國企業(yè)應在“走出去”過程中充分考慮當地政治生態(tài)、媒體輿論以及社會各階層的態(tài)度,傾聽當地相關行業(yè)協(xié)會、利益集團、學術圈以及華僑的聲音,善于利用非組織和民間力量。
以日本為例,近年來日本在推動鐵路基建向東南亞出口的過程中,就非常注重發(fā)揮“日本貿易振興機構”和“日本商會”等和民間組織的作用,還通過在東南亞國家設立文化機構,為日本軌道交通裝備出口架橋鋪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