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耕玉米種肥同播機 梅州種肥同播機 人力播種機玉米播種機
一、 用途與特點
(一)用途:
該機與拖拉機配套作業(yè),主要用于免耕地單粒精播或雙粒精播玉米,可條施晶粒狀化肥,一次完成開溝施肥、開種溝、播種、覆土、鎮(zhèn)壓等項等工序,兩行機添加鋪鏌機構可以完成地膜覆蓋。
前面多加了2個浮動輪【特別適合山區(qū),用,不是那么平的地】高凹不平
型號 | NG-2 | NG-3 | NG-4 |
外形尺寸 | 1300*1250*970 | 1300*1530*970 | 1400*2000*1000. |
結構質理(KG) | 115 | 176 | 235 |
播幅寬度(mm) | 800-1800 | 1200-1800 | 1600-2240 |
播種行數 | 2 | 3 | 4 |
基本行距(mm) | 400-900 | 400-600 | 400-560 |
傳動方式 | 鏈齒傳動 | 鏈齒傳動 | 鏈齒傳動 |
配套動力(kw) | 11-22 | 11-22 | 22-36.8 |
工作效率(畝/小時) | 3-4 | 4-5 | 6-8 |
| | | |








免耕玉米種肥同播機 梅州種肥同播機 人力播種機有關中國農業(yè)起源的問題,是學術界十分關心的課題。中國考古學界幾十年來一直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學術課題進行探索,在江淮河漢諸流域及廣大地域內進行調查、發(fā)掘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批遺址,如廣西桂林甑皮巖、江西萬年仙人洞、河北武安磁山、河南新鄭裴李崗、河北徐水南莊頭、湖南澧縣彭頭山等地點。前兩處遺址的年代距今約八、九千年。武安磁山遺址和新鄭裴李崗遺址的年代,也比中原地區(qū)的仰韶文化年代要早,距今已有七八千年之久。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1986年在河北省徐水縣發(fā)現(xiàn)的南莊頭遺址。在發(fā)掘的60余平方米的范圍內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條小灰溝和草木灰層,出土了獸骨、禽骨、鹿角、蚌、螺殼、木炭、石料,以及石器、骨角器、木板、木棒、夾沙紅陶片等與居民生活有關的遺物。特別是作為谷物加工工具的石磨盤和石磨棒在遺址中出土,說明當時已有農作物栽培業(yè)出現(xiàn)。據碳14測定,它的年代為距今10510±u65297X10—9690±u65305X5年(未作校正)。它比磁山文化還早,甚至比江西萬年仙人洞、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還早千年之久。它是中國發(fā)現(xiàn)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年代最早的一處,因此,它把中國農業(yè)起源的時間上推至萬年以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