檢查非金屬夾雜物的數(shù)量、形狀、大小與分布情況。
GB/T 10561-2005 method A |
|
ASTM E 45-11 method A |
鋼中非金屬夾雜物含量的標準試驗方法 |
ISO 4967-2013 method A |
縱向截面≥20*10mm
非金屬夾雜物,是在煉鋼過程中,少量爐渣、耐火料材及冶煉中反應產物進入鋼液而形成的。它們都會降低鋼的機械性能,特別是降低塑性、韌性及疲勞極限。嚴重時,還會使鋼在熱加工與熱處理時產生裂紋或使用時突然脆斷。非金屬夾雜物也促使鋼形成熱加工纖維組織與帶狀組織,使材料具有各向異性。嚴重時,橫向塑性僅為縱向的一半,并使沖擊韌性大為降低。因此,對重要用途的鋼(如滾動軸承鋼、彈簧鋼等)要檢查非金屬夾雜物的數(shù)量、形狀、大小與分布情況。
根據(jù)夾雜物的形態(tài)和分布,標準圖譜分為A、B、C、D和DS五大類。
---A類(硫化物類);具有高的延展性,有較寬范圍形態(tài)比(長度/寬度)的單個灰色夾雜物,一般端部呈圓角;
---B類(氧化鋁類);大多數(shù)沒有形變,帶角的,形態(tài)比。ㄒ话<3),黑色或帶藍色的顆粒,沿軋制方向排成一行(至少有三個顆粒);
---C類(硅酸鹽類); 具有高的延展性,有較寬范圍形態(tài)比(一般≥3)的單個呈現(xiàn)黑色或深灰色夾雜物,一般端部呈銳角;
---D類(球狀氧化物類);不變形,帶角或圓形的,形態(tài)比。ㄒ话<3)黑色或帶藍色的,無規(guī)則分布的顆粒;
---DS類(單顆粒球狀類); 圓形或近似圓形,直徑≥13μm的單顆粒夾雜物。傳統(tǒng)類型夾雜物的評定也可通過將其形狀與上述五類夾雜物進行比較,并注明其化學特征。例:硫化物可作為D類夾雜物評定,但在實驗報告中應加注一個下標(如:Dsulf表示;Dcas表示球狀硫;Dres表示球狀稀土硫化物;Ddep表示球狀復相夾雜物,如硫化鈣包裹著氧化鋁)。
淀相類如硼化物、碳化物、碳氮化合物或氮化物的評定,也可以根據(jù)他們的形態(tài)與上述五類夾雜物比較,并按上述的方法表示它們的化學特征。
評級圖級別 i |
夾雜物類別 |
||||
A 總長度μm |
B 總長度μm |
C 總長度μm |
D 數(shù)量 個 |
DS直徑 μm |
|
0.5 |
37 |
17 |
18 |
1 |
13 |
1 |
127 |
77 |
76 |
4 |
19 |
1.5 |
261 |
184 |
176 |
9 |
27 |
2 |
436 |
343 |
320 |
16 |
38 |
2.5 |
649 |
555 |
510 |
25 |
53 |
3 |
898(<1131) |
822(<1147) |
746(<1029) |
36(<49) |
76(<107) |
注:以上A,B和C類夾雜物的總長度是按附錄D給出的公式計算的,并取得最接近的整數(shù)。 |
表 2 夾雜物寬度
類別 |
細系 |
粗系 |
||
最小寬度 μm |
最大寬度 μm |
最小寬度 μm |
最大寬度 μm |
|
A |
2 |
4 |
>4 |
12 |
B |
2 |
9 |
>9 |
15 |
C |
2 |
5 |
>5 |
12 |
D |
3 |
8 |
>8 |
13 |
注:D類夾雜物的最大尺寸定義為直徑。 |
非金屬夾雜物